<<  旅遊新聞 News  >>
新聞主題:石梯坑古道 鳥鳴蝶舞
新聞來源: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TRAVEL/TRA1/3832643.shtml


記者沈明川 / 攝影
台灣東北角濱海公路尚未打通前,前往龍洞、鼻頭角,通常是搭火車到瑞芳,再轉搭支線火車到水湳洞(今日金瓜石山腳下陰陽海附近),然後就得全靠步行。或是搭車到和美(位在福隆之北的海濱),再步行前往。

就因為對外交通不便,南雅、龍洞一帶小漁村的村民與外界交通,全都靠兩條腿,因而也走出著名的百年古道出來。現在東北角海岸公路打通,古道荒廢,但卻也添增古道尋幽的樂趣。

早年南雅村民要到當年正繁華的金瓜石、九份,就沿著石梯坑溪闢路上山,所以這條古道就稱石梯坑古道。古道中段與龍洞坑古道(通往龍洞)會合直上,通往金瓜石、九份。

林木繁盛 東北角「亞馬遜」

石梯坑古道入口是個廣闊山谷地形,通過小壩堤,就開始真正的古道走訪。而古道基本上是沿石梯溪旁修築而上,第一次過溪後前行不久,路徑分為二,一是往右上切,走山腹的路徑,在雨天過後,由於溪中水勢較大,建議走這條路徑,比較安全、輕鬆。

另一路徑是繼續直行,這條路徑會多次涉水過溪,但可以欣賞溪流之美,聆聽流水與蟲鳥的和鳴聲,尤其在大熱天下行走,格外清涼、舒爽。這條路徑最後還是會往右上切,與前述的路徑會合而一。

石梯坑古道沿路林木繁盛、溪水潺潺,加上不時有鳥鳴、蝶舞,有山友冠以東北角「亞馬遜」美譽。古道到了中段就慢慢離開溪床,在與從龍洞坑古道的來路會合後,繼續直上前行。

先民開墾 石頭堆砌留遺跡

走訪古道時,稍加留意,不難發現這條古道除了有不少九芎樹外,在原始山林中竟然有幾處的竹林,顯示過去曾被開墾過。仔細觀察,果真在兩、三處小徑旁的荒煙蔓草中,發現有石頭堆砌的遺跡,這是開墾的最有力證據;後來果真在一片較大的竹林處,發現一道用石頭堆砌的殘存石牆,進一步證明古道沿線不僅有先民開墾,而且還有人居住。

眺望黃金稜壁 晶亮耀眼

到達土地公廟,就已到達古道的後段,此處腹地較寬,可以稍加休息。這座石造土地公廟建築風格古樸,雖然歷經歲月滄桑,但大致仍保留完整;雖然土地公廟裡的神像不見了,但是經過的山友依舊虔誠膜拜。

再起身續行,逐漸脫離密林,有多處可以遠觀青山,或俯視山下密林,其中一處還可以眺望「黃金稜壁」。「黃金稜壁」是金瓜石地區的十大黃金景點,主要是半平山斷崖稜線往海濱直切,稜壁陡峭,若在陽光照射下,稜壁呈現黃金般的晶亮耀眼,因而得名。

草山戰備道 機車族探險

往上續行不久就走出林子,橫臥眼前的就是草山戰備道路。這條戰備道荒廢很多,甚至前端有一處還出現路基嚴重坍方到快斷路的程度。但就因為荒廢多年,反而增添探險的精彩性,吸引越野機車隊前來探險;他們通常由草山往山下的和美方向探險前進;但走訪石梯坑古道的山友,如果不原路回到東北角南雅海濱,就需右轉沿戰備道路前行,這段路程視野佳,運氣好的話,還可以觀看到大冠鷲遨翔空中美景。

戰備道路沿著草山山腹繞行,山頂有民航局的通信轉播站;道路盡頭剛好與草山公路成「T」字型相接,左轉可以下山通雙溪;右轉續行可達金瓜石、九份,這應該也是早年先民走石梯坑古道前往金瓜石的路線。

從戰備道路右轉草山公路,公路大致是山的沿稜線闢建,所以可以同時遠眺左右兩方的景物;在公路最高點的山林處,有台灣藍鵲活動的蹤跡。

不過,山友需注意的是,戰備道路與草山公路由於欠缺林木的遮陰,如果在大熱天時必須做好防曬措施;如果在冬天,由於地處山上,風力較強,要注意防風、防寒。

【2007/05/05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
新聞發稿時間:2007-05-05  
 
目前在記錄 第 145 筆 , 總共有  295 筆